一、戰前形勢
1949年4月,共軍渡江戰役獲勝,攻取滬、杭等地後,葉飛所部第10兵團沿海岸線南下,一路勢如破竹,8月17日 取福州,10月17日 取廈門,兵鋒直指金門。
由於局勢險惡,國軍積極加強金門防務,陸續增調部隊進入大小金門,至古寧頭之戰打響前夕,國軍金門駐軍總數約有6萬人左右。
二、爭戰經過
共軍進攻金門之部隊,由第10兵團第28軍擔任。按計畫,部隊分二個梯隊趁夜渡海攻取金門,第一梯隊航渡3個團,返航後,第二梯隊至少再航渡2個團,一夜運過5個團兵力,預定三天內結束戰鬥,佔有金門。
運兵之機帆船遇到退潮,擱淺在沙灘,無法返航,經國軍海陸空一陣猛炸,悉數毀於岸邊。焦急萬分的28軍指揮員蕭鋒,勉強徵集少數船隻,送出第二梯隊部隊,由於受強風吹襲,實際登島的人員只有10個排。這麼少的兵力,對戰局毫無助益,反成羊入虎口,最後悉數被殲。
古寧頭戰役自25日至27日,前後歷時雖僅3天,但戰況激烈,雙方損失慘重。共軍,5,175人陣亡,3,873人被俘;國軍:2,437人陣亡及失蹤,3,700人受傷。第10兵團原計劃整補強化水軍力量後,於次年秋後再攻金門,並進犯台灣,但由於韓戰爆發(1950年6月),共軍無力兼顧兩個戰場,中共中央遂令葉飛停止進攻金門。
三、勝敗檢討
共軍第10兵團葉飛一路南下,打得實在太順手,比如廈門之戰,短短的三天就把湯恩伯的三萬大軍打垮。久而久之,將士遂養成驕狂習氣,在金門吃個大敗戰,乃驕兵必敗的結果,不足為奇。
共軍對海戰並無經驗。潮汐、風向對登陸的影響,缺乏認識;部隊暴露在海灘,易受敵方空軍炸射的危險,也未計及。古寧頭之戰,共軍第一梯登島部隊在岸邊就損失慘重,上岸後不久就被分割圍殲,後方無法提供有效支援。第二梯隊無法按計畫登島,最後只送上區區10個排兵力,形同羊入虎口。這些敗戰因素,基本上實根源於無海戰經驗。
國軍以優勢兵力,對登島共軍在海灘就進行反擊,造成阻擊包圍之勢;空軍及海軍也協同作 戰,發揮立體戰的優勢。這些都是古寧頭之戰國軍能大獲全勝的重要因素。金門戰史館( 翻拍自網路)
日期:
聲明:我無意侵犯他人權益,如有誤踩紅線,請惠示,我願意表示歉意並更正。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