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星期四

1127---台灣水庫及其淤積問題

台灣用水一年約173億噸,其中來自水庫的約76億噸,占比44%,來自地下水的約55億噸,占比32%,直接來自河川引水的約42億噸,占比24%(2014年資料) 由此不難看出水庫對台灣的重要性。

台灣主要的水庫有22(附圖01)。這些水庫大多已建成使用多年,如烏山頭水庫於1920年建成使用,石門水庫於1964年建成使用。由於興建當時未能充分考慮排砂問題,建成之後又未能嚴格管理集水區的水土保持,所以台灣的水庫大多產生嚴重的淤積問題,有些水庫淤積率竟達50%以上。淤積率超過30%的水庫,多達6 (附圖02)。其中最奇怪的是南化水庫,建成啟用不到30年,竟然將近四成報廢,問題出在那裡,實在值得深思。

台灣有些水庫淤積情況並不嚴重,如1987年建成使用的翡翠水庫淤積率為6%1993年建成使用的永和山水庫淤積率為1.1%。其中永和山水庫最值得重視,這座水庫水源主要來自中港溪田美攔河堰,經11公里導水路引入水庫,是台灣首座沒有水門和水閘的水庫,為典型的離槽水庫(附圖03)

今後台灣水庫的興建或整治,永和山水庫的經驗固然值得借鏡,但新加玻克蘭芝水庫的做法 (在河口圍堰成湖,兼具防洪與供水功能、附圖04),更有參考價值,尤其是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下雨淹水、不下雨缺水的縣市。

附圖01 台灣主要的水庫


附圖02 台灣淤積比較嚴重的水庫



附圖03 永和山水庫導水路概略圖

(田美攔河堰→大南埔導水路→永和山水庫)



附圖04 克蘭芝水庫概略圖


日期:2020-11-27 (圖片翻拍資網路)






 

2020年11月23日星期一

1124---漫談台灣的陸地變化(3)〜從外傘頂洲想到台灣海峽造陸事宜

台灣西岸雲林縣、嘉義縣外海不遠處(14公里)有一處沙洲,因形狀似雨傘故稱為「外傘頂洲」(附圖01)。上個世紀初,外傘頂洲面積達2千餘公頃,23層樓高的沙丘四處羅列,沙丘底部隨手可以挖出沁涼甘甜的淡水,當時有居民千餘人,可惜幾次大颱風把沙丘吹平,淡水消失,居民無法生活,只好陸續遷出。

據學者研究,外傘頂洲主要是由濁水溪帶來的泥沙淤積而成,自從濁水溪大量建壩之後(該溪建有霧社水庫、武界壩、日月潭水庫、明湖水庫、明潭水庫、銃櫃壩、頭社水庫、集集攔河堰等水利設施),沙源斷絕,外傘頂洲便隨東北季風向南漂移,面積迅速縮小(附圖02)。中山大學研究資料顯示,1962年至200240年間,外傘頂洲面積減少1,067公頃,現僅存100餘公頃。如未採行有效措施,估計到2028年,外傘頂洲將完全消失。

我們翻開台灣海峽海床地形圖,嘉南平原濱海有一狹長的白色部分,水深在20公尺內,其露出海面部分就是外傘頂洲。如果我們沿澎湖水道東側修建海堤,將台灣西部的水庫淤砂排放入海(如目前石門水庫的做法,參看本人之部落客「0931---簡介台北地區的河流()),並將西彰雲沙席的海沙吹填至東彰雲沙席,逐年不斷的進行,將能讓嘉南平原逐漸外伸,形成一塊新生地。(附圖03)台灣地狹人稠,填海造陸這種宏偉的建設,是非常值得投入的。

 

附圖01 外傘頂洲初始位置圖


附圖02 外傘頂洲南移示意圖

(原在雲林縣外海,現已漂移至嘉義縣東石鄉外海。)




附圖03 填海造陸設想圖

(由岸邊逐步向外海推進,有望生出數百平方公里之新生地。)



日期:2020-11-24 (圖片翻拍自網路)




 

2020年11月19日星期四

1120---漫談台灣的陸地變化(2)〜台北湖的故事

台北盆地曾經是一個鹹水湖。他的形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台灣島形成時,比較低窪的地方形成湖泊是很自然的現象。一說是〜1694(清康熙33)北台灣發生大地震,大地突然下陷,形成台北湖,稱為「康熙台北湖」(附圖01)。這兩種說法不知誰對誰錯,據學者考證,似乎第一種說法比較接近事實。

大漢溪、新店溪和基隆河不斷地輸送砂石,終於把台北湖填成今天的台北盆地。人類在上面不斷繁衍,現在已經有6百多萬人生活在這個盆地上,這個盆地成為台灣最精華的地區。(附圖02)

現在全世界都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問題,台北盆地自然也不能倖免。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曾預估,21世紀末的台北盆地,淹水高度恐達3公尺,大台北地區大概有1/3的土地將遭淹沒。

台灣地區海平面上升情況高於世界平均值,但預估上升3公尺(附圖03),甚或假想上升30公尺(附圖04),恐怕是太誇張了。我們認為到本世紀末,上升1公尺是很有可能的。上升1公尺就夠糟糕了,堤防、下水道怎麼辦?颱風來了淹水怎麼辦?(附圖05)  如何面對,政府應該有政府的對策,身為小市民的我們,如何自求多福,恐怕更重要喔。唉!僅餘10年命,卻懷千年憂,不會是犯傻了吧!  福生無量天尊!

附圖01 台北湖意想圖


附圖02 台北盆地空照圖


附圖03 台北盆地淹水預測圖 (海平面上升13公尺)



附圖04 台北盆地淹水假想圖 (海平面上升30公尺)



附圖05  2001年納莉颱風台北Sogo淹水情況


日期:2020-11-20 (圖片翻拍自網路)






 

2020年11月17日星期二

1118---漫談台灣的陸地變化(1)〜台灣是板塊擠壓隆起的一座島嶼

台灣是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附圖01)擠壓隆起的一座島嶼。這種擠壓隆起,是短期內迅速完成?還是經年累月慢慢形成,現在已無從查考。可以確定的是,這種擠壓隆起,現在還在進行,只是速度緩慢,幅度微小罷了。

台灣東部玉里附近(附圖02),地表就能看到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的痕跡,該處建有「菲律賓與歐亞板塊交界紀念碑」(附圖03),提醒人們注意。這座紀念碑附近的一條自行車道,據當地居民表示,車道每年都長高23公分,多年來一直沒有改變。

據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20162017年測量結果,玉山(台灣最高山峯)高度為3,952.430公尺,而前一次測量結果為3,951.798公尺,15年長高了63.2公分,換句話說,玉山每年約長高4.2公分(附圖04)。這應該是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還在擠壓、台灣島仍然繼續隆起的例證。


附圖01 台灣附近板塊形狀示意圖


附圖02 板塊交界紀念碑地址示意圖


附圖03 板塊交界紀念碑


附圖04 玉山主峯碑


日期:2020-11-18 (圖片翻拍自網路)





 

2020年11月15日星期日

1116---閒話美國總統

自二次大戰結束以來,美國一共有14個人當上總統。我門來看一看這些人的統計資料,蠻有意思的。(詳見附表)

做滿兩任、8年的,只有5位。其餘的不是遭遇意外,就是連選連任失敗,不得不告別總統寶座。

屬於共和黨籍的有6位,民主黨籍的有8位。看來民主、共和兩黨似乎「勢均力敵、不相上下」。

就任時,年齡最輕的甘迺迪,只有44歲;就任時,年齡達70歲以上的有3位,其中拜登,高達79歲,算是最老的。

甘迺迪在任期中,遇刺身亡;尼克森因水門案,被迫辭職。算是兩件意外事故。

布希家族最了不起,老布希下台後,時隔僅8年,兒子小布希就選上總統,還連選連任成功,幹了8年總統。

除了艾森豪是軍人、雷根是演員、川普是富商之外,其餘11人都是律師出身。看來要當美國總統,念法學院最有機會。

附表  美國總統資料表


日期: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