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0日星期三

介紹有特殊貢獻的洋教士(1) -- 馬偕博士

喬治•萊斯里•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加拿大安大略省人,1844年生,1901年卒,享年57歲。他是醫師,也是長老教會牧師,他對台灣北部的福音傳播工作貢獻巨大。
馬偕博士於18723月間到達淡水,旋即租屋開始佈道,並於寓所提供免費診療服務。他經常旅行於台北地區各鄉鎮,進行佈道及診療服務,七年之間,留在淡水寓所的日子不超過180天(少於7%)。
馬偕博士為了讓台灣婦女也能得到照顧,於18785月間娶五股台灣女子張聰明為妻。女士賢淑善良,熱心服務,對馬偕博士的佈道及診療工作,助益良多。
18801月馬偕博士第一次回國述職。他向西經香港、新加坡、孟買、開羅、羅馬、巴黎、倫敦,於同年6月底回到安大略省。在故鄉停留約16個月,他偕同夫人到處演講、募款,由於張女士是第一位到訪的臺灣女性,引起許多的好奇與關心,所到之處,往往人山人海。
188112月底,馬偕博士一家回到淡水,重新投入佈道及診療工作。他為了教育台灣子弟,於1882年建立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正式中文名稱是「理學堂大書院」)。牛津學堂於1882915開學,有18名學生。這在當時民智閉鎖的台灣,有18人願到洋學堂就讀,算是十分難得。
中法戰爭期間(1883--1885年),教會遭到暴徒破壞,有7座教堂被毀,數十名教徒遇難。由於戰爭期間,馬偕等教會人士救治傷兵有功,戰後,台灣巡撫劉銘傳提撥一萬兩佛銀,供重建 7 座教堂。教堂由馬偕設計。這7 座教堂是雞籠(今基隆)、和尚洲(今蘆洲)、八里坌(今八里)、錫口(今松山)、艋舺(今萬華)、大龍峒(今大稻埕)與新店。
18938月,馬偕率全家及門徒柯維思第二度返國述職,歡送他們的是熱烈的遊行隊伍,樂隊演奏和燃放鞭炮。此次回國,馬偕忙於寫作,記述他在臺灣18年間的所見所聞的「From Far Formosa」(臺灣遙寄),便是在這段期間完成並付印的。
189511月回到淡水,面對的統治者已由滿清變為日本。日本統治者對這些洋教士並不友善,過去一日千里的福音傳播,自然深受影響。
經過年餘的喉癌糾纏,馬偕博士於190162病逝淡水寓所,享年57歲。子女遵其遺願,將其骨灰安葬在今日淡江中學內,其門人弟子並在該處立碑,資為紀念。
馬偕博士在台灣北部地區服務幾達30年,除了傳播福音之外,他的免費醫療、贈送虐疾特效藥、為民眾拔除蛀牙、推展公共衛生知識及由國外引進蔬菜種子(如蘿蔔、甘藍菜、蕃茄、敏豆、花椰菜、胡蘿蔔等)、指導農民種植等等,可說貢獻良多。他所創建的偕醫館(台灣北部第一所西醫醫院,馬偕紀念醫院前身)、牛津學堂(今真理大學前身)及女子學堂等,對西洋科學知識之輸入台灣,影響亦極深遠。(馬偕時常和助手旅行布道,隨時在路邊幫人拔牙。終其一生,總共為台灣人拔了超過兩萬一千顆牙。)

----------  20151001a

2015年9月25日星期五

也談「安樂死」

一、各國對安樂死的態度
目前世界各國都不允許安樂死,但有少數例外:
1. 讓安樂死合法的國家:荷蘭、比利時等國。
2. 允許「被動安樂死」合法的國家:法國、德國、西班牙、瑞典、瑞士、挪威、丹麥等國。
3. 美國華盛頓、蒙大拿、佛蒙特及奧勒岡等4州,允許「被動安樂死」合法。
二、安樂死的分類
所謂「安樂死」(Euthanasia),係指病人罹患無可治癒的疾病,遭受難以忍受的痛苦時,藉由注射致命性藥物,或停止不必要的醫療,來結束病人生命的一種醫療和生命處置。安樂死一般分為兩種:
1. 主動安樂死 -- 應病人要求,主動為病人結束生命(例如透過注射方式)。
2. 被動安樂死 -- 按病人意願停止療程(例如除去病人的維生系統或讓病人停止服藥),使其自然死亡。
三、安樂死的實際做法
就荷蘭的作法來說,要執行安樂死,須出自病人的意願,須有醫生證明病人正處於「不能減輕」和「不能忍受」的痛苦中,須醫生與病人達成共識,確認安樂死已經是他們的唯一選擇。(病人的意願,可以口頭或書面方式提出。)
美國俄勒岡州的作法,只剩半年存活期的絕症病患才可以安樂死,須病人主動提出要求,致死藥物限由醫生提供。
四、人們對安樂死的看法
自荷蘭在2002年通過法律,允許安樂死以來,跟進的國家已有十幾個。至於一般老百姓的態度,在許多民調中,贊成的比率也遠高於反對者。
上海曾以問卷方式,對200位老年人進行安樂死意願調查,結果贊成者占72.56%
蘋果日報於20119月間,曾做過相關調查,獲得下列結論:
1. 68.94%支持安樂死,認為病人及家屬都可以獲得解脫。
2. 12.42%不支持安樂死,認為太殘忍,罔顧病患人權。
3. 表示不知道、沒意見的,有18.64%。
五、死亡醫生
雖然贊成安樂死的老百姓,比率遠高於反對者,但法律對實際執行安樂死的醫護人員,態度卻頗為嚴厲。有「死亡醫生」之稱的傑克•凱沃基安(JackKevorkian),就因為協助病人安樂死,以二級謀殺罪被判處1025年徒刑。
傑克是美國病理學家、安樂死推廣運動家,他認為晚期病患有「死的權利」,他宣稱自己已協助至少130名患者結束生命。傑克已於2011年逝世,享年93歲。
基於終止病患的折磨、尊重病患的自主性,考慮病患及家屬的負擔及國家醫療資源的分配等因素,設定嚴格的條件及程序,讓安樂死合法化,恐怕才是明智的決擇。
----------  20150926a

2015年9月23日星期三

世界無車日

每年的922是世界無車日(World Car Free Day)。無車日的主旨是鼓勵車主在922這天放棄使用私家車,改乘公共交通工具、騎單車或步行。
世界無車日起源於法國,自1998年創始以來,已經有將近2,000個城市加入。法國城市居民所以發起無車日運動,是由於汽車在城市過份普及,令空氣污染、噪音污染及交通擠塞等問題日益嚴重,已經對市民的生活造成困擾、損害。這個運動是希望喚起市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期望市民對自身生活模式有深刻反思。
台灣大部分的城市也宣稱自己是世界無車日的一分子,但就2015922這一天的實際情況來說,知道這一天是世界無車日的市民似乎不多;能在這一天停用轎車,改乘公共交通工具、騎單車或步行的市民,似乎更是微乎其微。至於官署,能努力宣導這項理念,並要求所屬官員身體力行的,好像也沒有。想想,不禁為台灣的城市居民感到悲哀!
希望明年的這一天,台灣城市街道上能夠見不到任何一輛私家車。阿彌陀佛

----------  20150924a

2015年9月17日星期四

從「國際義人獎」說起

一、關於國際義人獎。
所謂「國際義人」,就是以色列政府對那些「甘冒生命危險、拯救猶太人免遭屠殺的非猶太人」的尊稱。
以色列政府對國際義人頒授「國際義人獎」,這是以國頒授給外國個人的最高獎項。自以色列建國以來,有25,685人獲頒國際義人獎。我國獲得此項榮譽的有潘均順和何鳳山等兩人。
潘均順受獎事跡:他是到俄國工作的中國人,因戰事關係未能回國,流落到烏克蘭。在烏克蘭期間,他不顧個人危險,藏匿一名逃出德軍封鎖區的猶太女孩,長達19個月之久(19421月至19438月),戰後還繼續撫養該少女,使其受正規教育。他自己的兩個孩子,參加蘇聯紅軍,卻戰死沙場,真是「天道何存」!
何鳳山受獎事跡:他在維也納擔任總領事期間,不顧上司的反對,簽發數以千計的簽證,讓猶太人得以逃離危險地區,免遭納粹屠殺。(另有專文介紹)
二、中國對義人做了什麼?
近一百多年來,中國受列強的欺凌,國際友人對身陷險境的中國百姓施以援手的事例,應該不在少數。尤其是對日抗戰期間,面對日寇的殘暴,這類義行更是彌足珍貴。
我們有沒有認真去挖掘這類義行?對知曉的這類義人我們給他們哪些褒揚、獎勵?想起這些問題,對照以色列政府的做法,我們朝野人士應該深感羞愧吧?
三、往者已矣,來者可追。
過去我們對中國的國際義人,做得太少,現在追悔已來不及了,但對那些還來得及補救的事例,如果還是無動於衷,那就太不應該了。
我們要求對南京大屠殺時幫助中國難民的國際救援人士,發布褒揚令,邀請他們的後人前來領獎,並為他們立碑,以誌永懷不忘。這些國際人士,如約翰•拉貝、魏特琳、約翰•馬吉、辛德貝格、卡爾•京特等人。(本人於「南京大屠殺時救苦救難的活菩薩 ----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感懷之七」乙文中,對此有所介紹。)
有不少外籍人士來台從事醫療服務,他們之中有些獲得醫療奉獻獎,有些沒有獲得,不管有沒有獲獎,他們的精神與付出,都非常令人敬佩。我們建議: 1. 給獎的標準可以稍微放寬,給獎的程度可以稍微加大。 2. 她們回國時,應該由政府出面,舉辦隆重的歡送會。 3. 對他們回國以後的情況,要加以追蹤、關懷。(比如每年他們生日,由當地駐外人員登門道賀;她們不幸過世,更要禮節周到,以示尊崇、哀悼。) 4. 在國內適當地點,興建紀念館,館中展示她們的塑像、事跡,以誌永懷不忘。 5. 對他們所屬的團體,可以給予適度的捐助,以示感念。(本人於「歡送葛玉霞修女--對悲天憫人的白衣天使表達最高的敬意」乙文中,對此有所敘述。)

----------  20150918a

2015年9月15日星期二

國際義人的故事 --奧斯卡•辛德勒

奧斯卡•辛德勒,19084月生,197410月卒,享年67歲。他是出生於捷克的德國人,高級技校畢業。
辛德勒曾在捷克部隊服役18個月,1936年加入德國軍事情報局,成為一名特工,1939年加入納粹黨。他所收集的波蘭鐵路情資,對德軍入侵波蘭發生相當助力。
辛德勒本來是一名投機商人,他以經營軍工產業(德國搪瓷製品廠)為掩護,雇用廉價的猶太人來當工人,用意在賺更多的錢。但他後來親身經歷納粹的殘暴,逐漸傾向同情猶太人。他設法盡量多雇用猶太人,給他們庇護;對納粹的侵擾,他又盡可能利用自己的特殊身分(黨員兼特工)加以化解,甚至不惜散盡家財對納粹高官行賄,讓猶太人不致被送進集中營、毒氣室。
1944年間,納粹警官整理列印了一份1,200人的猶太人名單(這就是後人所謂的「辛德勒名單」),打算把他們送去集中營,加以殺害。辛德勒藉口這些人與他們製造反戰車手榴彈的工作有關,千方百計的設法截留下來,讓這些人免於被送進毒氣室。
二戰結束後,因為辛德勒曾是納粹特工,為逃避蘇軍追捕(那時他在波蘭,波蘭是蘇軍占領區),他逃難先後到過瑞士、西德、墨西哥,最後回到德國。他的家產已因救助猶太人全部花光(據說超過105萬美元),一貧如洗的辛德勒只能靠猶太人團體的資助過日子。由於壓力太大,他常借酒消愁,於1974109鬱鬱而終。
辛德勒死後,遺體被安葬在耶路撒冷的錫安山,是唯一一位得以葬在那裡的前納粹黨成員。他是以色列頒贈的最有名的國際義人。他的事蹟,被寫成「辛德勒的方舟」一書,被拍成「辛德勒的名單」一部電影。這部1993年上映的電影是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的力作,在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中,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改編等大獎。世界各地上映的票房,也屢創紀錄。
辛德勒的事蹟,由於猶太人的廣為傳頌,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感人故事。發財不成,人道義舉傑出,最後鬱鬱而終的辛德勒,地下有知,應該可以含笑吧!
----------  20150916a


2015年9月13日星期日

國際義人的故事 -- 羅爾•華倫堡

羅爾•華倫堡,1912年生,1947年卒,得年35歲。他是瑞典斯德哥爾摩人,美國密西根大學建築系畢業。
羅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擔任瑞典駐布達佩斯的公使,他以發放保護護照的方式,將猶太人視為瑞典人,成功地從納粹占領的匈牙利拯救出數千名猶太人。他又出錢在布達佩斯租下32處建築,標記為瑞典領土,在建築內庇護猶太人,從而拯救了數萬猶太人的性命。
羅爾在布達佩斯住居後期,每天晚上在不同的房子裡睡覺,以防被德國、匈牙利秘密警察抓獲或暗殺。蘇軍進據布達佩斯後,以涉嫌間諜活動將他逮捕,從此他音信杳然,蹤跡全無。經過多年調查,1991年俄羅斯政府宣布,華倫堡是1947年在盧比揚卡監獄(這是克格勃總部及其附屬監獄的代稱)被處決的。
華倫堡失蹤後獲得無數人道主義榮譽。他在匈牙利布達佩斯有紀念碑、英國倫敦有紀念建築、以色列特拉維夫有紀念像。以色列、美國、加拿大和匈牙利等國家還接納他為榮譽公民。
華倫堡很有語言天賦,他除精通本國瑞典語外,還精通英語、德語、法語和匈牙利語等。他為人能吃苦耐勞,儘管家境富裕,但他仍在業餘時間幹些零工,比如和男同學一起在芝加哥拉黃包車。
----------  20150914a

2015年9月11日星期五

國際義人的故事 --杉原千畝

杉原千畝,1900年生,1986年卒,享年86歲。杉原日本岐阜縣人,早稻田大學高等師範部預科畢業。
他曾應召在朝鮮當過兵。1924年進入外務省工作,先後在哈爾濱、莫斯科、赫爾辛基等地任職。1939年,他被調派到立陶宛,職稱是代參事。
他在立陶宛任職期間,不顧外務省訓令,擅發日本過境簽証給猶太人,使得超過6千名的猶太人,免於遭受屠殺。當他陷入「服從命令」與「救人要緊」的艱難選擇時刻,他的夫人杉原幸子鼓勵他「救人要緊」,真是深明大義的好女子。
1945年日本投降後,杉原成為戰俘,與家人在收容所待了一年,於1947年自歐洲返回日本。外務省認為他與猶太人有金錢交易,將他免職,從此他只得過著貧困的生活,但他與夫人都無怨無悔。
1968年,以色列駐日本大使館通報尋找杉原千畝,杉原的義行才逐漸傳開。1985年,以色列政府頒發國際義人獎給杉原,以表揚他的義行,使他的污名獲得平反。有人問杉原:「為什麼發簽證給猶太人?」他表示:「那些難民也是人,而他們需要幫助。」杉原在國外享有很高的聲譽,但他在國內卻始終保持低調,直到包括以色列駐日大使等來自世界各地、人數眾多的猶太人代表團出現在他的喪禮上,他的鄉親才知道他當年的感人事蹟。
2000年,日本外務省於外交資料館設立紀念碑,稱讚杉原是「具有勇氣做出人道行為的外交官」。杉原的故鄉岐阜縣也設立了杉原千畝紀念館。2005年,日本電視台播出電視劇「日本的辛德勒─杉原千畝的故事:來自日本的救命簽證」。收視率很高,杉原地下有知,應該可以含笑九泉了。

----------  20150912a

2015年9月10日星期四

國際義人的故事 -- 何鳳山

何鳳山,1901年生,1997年卒,享年96歲。君湖南益陽人,幼年喪父,家境貧寒,但他刻苦勤奮,在信義教會的幫助下,得以進入長沙雅禮中學就讀,後公費留學德國,於1932年獲得博士學位。
君於1935年進入外交部供職,先後出任駐維也納領事、總領事、其後並擔任我國駐埃及、墨西哥、玻利維亞、哥倫比亞等國大使。在擔任哥倫比亞大使期間,遭館員指控侵占一筆200美元的專款,被外交部停職。君以遭陷害為由,拒不回國接受調查,後經監察院彈劾,公懲會決議撤職。君移居美國舊金山,晚年以寫作為生。過世後,其子女於2007年將其骨灰歸葬故鄉湖南益陽。
君擔任駐維也納總領事期間,不顧上司駐德大使陳介的反對,簽發數以千計的簽證,讓猶太人得以逃離,免遭納粹的屠殺。當時一張簽證就可以拯救一條生命,君的簽證因而被稱為「生命簽證」。只可惜君的人道義行,非但未獲政府的獎勵,反而被外交部記過一次,令人遺憾。(面對類似情況,究竟要聽上司的?還是要聽良心的?實在是一項嚴肅的考驗。)
君過世後,為爭清白,其子何曼德(中研院院士)、女何曼禮幾經爭取,終於在2015年獲總統馬英九頒發褒揚令。褒揚令提及:「綜其一生,無可指責」。這種說法,真是荒唐。一個卸任大使,拒不返國,形同叛逆,還說「無可指責」,我們真不知今後外交部還怎麼管理駐外人員?(一個聲名遠播的大使,說會汙200美元,實在很難令人相信。如果沒有確證,基於無罪推定的原則,就是冤案錯案,為當事人平反,還當事人清白,有那麼困難嗎?如果有確證,馬英九還說「綜其一生,無可指責」,那是非、黑白又怎麼說呢?)
何鳳山「生命簽證」的道德勇氣、義舉,很受世人尊崇。他獲得許多榮譽:
1. 2000年,他被以色列政府授予國際義人稱號,是以色列最高的榮譽。
2. 2001年,以國政府在耶路撒冷為他建立紀念碑,碑上刻著「永遠不能忘記的中國人」。
3. 2005年,聯合國正式譽何鳳山為「中國的辛德勒」。
4. 2008年,何君紀念牌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原我國領事館舊址前揭幕。牌上鑲有何君感人義舉的記事。

----------  20150911a

2015年9月7日星期一

重新認識台灣 Formosa 之6:台灣人的幸與不幸

就歷史的進程來說,一百多年來,身為台灣人,有其「幸」,也有其「不幸」。我們就簡單的敘述一下。
先說台灣人的「不幸」:
1. 日本人把台灣當作殖民地來統治,在「工業內地、農業台灣」的政策下,讓台灣失去參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會,先進技術始終沒能生根發芽。今天台灣靠利潤微薄的加工業過日子,其根本原因即在於此。這是台灣人的第一個「不幸」。
2. 老蔣統治台灣的26年(194912月至19754),一天到晚妄想「反攻大陸」,沒有為台灣的長治久安用過心、盡過力,反而把大部分的資源浪費在軍備上。他為了鞏固個人權位,還執行恐怖政策,讓台灣人長期生活在不安之中。有老蔣這樣的統治者,這是台灣人的第二個「不幸」。
3. 台灣位處第一島鏈的中間位置,日本把它當作南進的前進基地,美國又把它當作封鎖亞洲大陸的橋頭堡。台灣的主政者,既沒有李光耀周旋列強的能耐,又私心太重,甘願做美、日的馬前卒。這是台灣人的第三個「不幸」。
4. 自從小蔣過世之後,台灣引進所謂的「民主制度」,其實是「權責不明的荒唐做法」。結果是:選出的總統,一個說「釣魚台--台灣最值錢的一塊國土--是日本人的(註)」,另一個「大貪特貪、還振振有詞,不以為恥」。走到這種地步,這是台灣人的第四個「不幸」。
再來說一說台灣人的「幸」:
1. 二戰時,美軍反攻,「先攻菲律賓還是先攻台灣」的爭論,最後麥帥獲勝,先攻菲律賓。如果先攻台灣,以琉球戰役的死傷情況類比而言,台灣將有25%的人口死於戰火。能免此大禍,這是台灣人的第一個「幸」。
2. 戰後亟需資金、人才從事復建之際,老蔣帶來幾百萬兩的黃金,幾千個有經驗的人才,一方面從事土地改革,二方面進行進口替代,三方面發揮人口紅利,於是乎台灣得以擠身亞洲四小龍之首。這是台灣人的第二個「幸」。
3. 老毛調兵遣將,準備大舉解放台灣之際,天幸韓戰爆發,老美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老毛無法跨海而來,老蔣也無法反攻過去,偏安之局,於焉確立。從此,台灣得到半個世紀「只有口水、沒有刀光」的日子。這是台灣人的第三個「幸」。
4. 小蔣晚年放棄「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老觀念,執行「吹台青」政策,讓政權能夠和平地過繼下來,避免刀光劍影的血腥場面。這是台灣人的第四個「幸」。
註:釣魚台海域,地底蘊藏非常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足夠台灣人上千年開採、使用。對毫無地下資源的台灣來說,它自然是最值錢的一塊國土。

----------  20150908a

2015年9月5日星期六

新店和美山健行的附帶收穫

我們到一個地方登山或健行,如果能順便了解一下當地相關的歷史、文物,則在健身、休閒之外,還能沐浴一下文化氣息,收穫將更為豐碩。我們就以新店和美山登山健行為例,述說一下個人的看法。
和美山相關的歷史、文物,主要的有:瑠公圳、碧潭吊橋、橋頭詩與題字、海藏寺肉身菩薩及碧潭幸福樂園遺址等五項。現在簡單介紹如下:
一、瑠公圳
走出捷運新店站,往左前進,進入河濱步道,不遠處即可看到瑠公圳取水口遺址。
郭錫瑠先生於1739 (乾隆4)修築的瑠公圳,灌溉新店、景美、古亭及大安等地的農田,福國裕民,功績不小。如今它已功成身退,只留下碧潭的取水口及引水石硿等遺址,供我們憑弔、懷念。我們要特別提到的是:台大校園體育館後面的醉月湖,古早是瑠公圳調解灌溉用水的埤塘,如今則是年輕朋友約會的聖地。
二、碧潭吊橋
碧潭吊橋,原名「碧橋」。橋塔間長200公尺、橋長186.6公尺、橋寬3.5公尺,可乘載約1,000人。此橋由臺籍人士賴雲發起、江石定設計、陳海沙的光智商會施工興建。於1937年(昭和12年)8月竣工,係日治時期第一座由臺灣人自行設計、施工的吊橋。此橋曾因葛樂禮颱風侵襲,受損嚴重,於1966年重修。1999年再經整修成現貌,為全臺唯一附設安全監控系統的人行吊橋,也是全世界僅存的長跨距鎢鋼球軸承吊橋。20138月新北市公告碧潭吊橋為市定古蹟。
三、橋頭詩與題字
吊橋左前方的岩壁上,有孫科1945年所題的「碧潭」二字。年久失修,字跡已甚模糊。有網友模仿王勃的滕王閣序,做了一首打油詩:「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朝中王子今何在?橋下碧水猶自流!」是感慨?還是揶揄?我們就各自體會吧!
板橋林家族人林爾嘉於清廷割讓台灣當年,被迫隨父母舉家遷回大陸本籍福建龍溪,50年後的台灣光復當年,回到板橋居住。1949年重遊碧潭,感觸良深,作成此詩,勒石為記。詩云:「一潭水色共長天,僂指前遊五十年,風景蒼茫人老大,慰情舉目卻依然」。
四、海藏寺肉身菩薩
從碧潭橋頭前行,不遠處即達海藏寺。海藏寺供奉有清嚴法師的肉身菩薩一尊。
清嚴法師,1924年生,湖北黃阪縣人,俗姓黃。法師12歲出家,1954年來台,1961年創建海藏寺。法師一生清苦,經常撿拾市場的棄葉為生,但他勤於念佛,他唱念梵唄,有獨到之處,四方聞名,極受讚譽。他最膾炙人口的一偈是:「不愁無廟,只愁無道」。
法師於1970325圓寂,弟子遵其遺命,為其坐缸。6年後起缸,肉身完好,體呈琥珀色,鬚髮指甲均有增長。消息一出,不到2個月,即有10餘萬人前去瞻禮。法師肉身裝金完成後,坐鎮海藏寺,至今善男信女前往膜拜者,仍不絕於途。
坐缸就是死後將遺體坐放在大水缸裏,上面反蓋另一大水缸,缸內放置木炭、石灰、香包等,用漆布將兩缸口緊密纏緊。坐缸是佛門修行的一種方式,能否修成肉身菩薩,並不一定。就筆者所知,清嚴法師是台灣第二位肉身成道的高僧。(第一位是汐止的慈航法師)
五、碧潭幸福樂園遺址
碧潭幸福樂園始建於1961年,是台灣第一座私營的大型遊樂場。內部有高聳的摩天輪等各項遊樂設施,鼎盛時期,假日吸引數千遊客到訪,熱鬧異常。
70年代後期開始,台灣各地新興遊樂場所大量出現,幸福樂園無法競爭,在不堪虧損的情況下,終於在1986年結束營業。其後遊樂設施陸續拆除,目前只剩下隱約可見的基地、水塔等舊跡,幾處昔日吸引目光的設施,如詩歌劇場、太白樓等,重臨舊址,老台北人也只能「白頭宮女話天寶」一番。
6070年代曾結伴或合家到碧潭幸福樂園遊玩的男女,50年後的今天,重登和美山,在步道上閒步觀望,除了「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塌了」的感慨之外,恐怕還有更多各自的緬懷吧!
----------  20150906a

2015年9月4日星期五

新店和美山健行感言

93我們十位山友去新店和美山健行。我們從捷運新店站出發,經碧潭吊橋,在大佛寺登山口開始健行。
我們一路朝山頂的觀景平台前進,約40分鐘後抵達觀景平台。那兒風景很美,遙望群山,呼吸新鮮空氣,令人心曠神怡,十分舒暢。
我門繼續向「美之城」前進,到山口處,眺望直潭淨水場,但見水池羅列,範圍不小。略事休息後,即行折返。我們走山腰的步道,一路都有路樹遮陽,十分涼爽,信步而行,不知不覺,已達碧潭橋頭。
這次健行,前後花了2.5小時,有點累,也有點不累,對我們這些70出頭的老頑童來說,可說恰到好處。中午聚餐時,七嘴八舌,我們也得出幾個結論。
1. 我們從網路上查到的步道訊息,和實際情況實在相差太多了。我們希望新北市政府能製作正確、詳細的資訊,放在網路上,方便大家查閱、使用。
2. 和美山步道相當複雜,如果能在每個路口豎立指示牌,標明去向及距離,對登山客來說,是大有助益的。
3. 在主要的觀景點,如果能夠立牌介紹一下觀覽重點,對遊客深入了解景點,將大有助益。她們通常會將牌示要點連同景點一起拍照留念,回去之後,在親友間口耳相傳。這種做法,實在是一個很好的宣傳方式,值得有司參考採行。
4. 蘇迪勒颱風過去將近一個月了,滿路的落葉,沒有清理的跡象,環境顯得十分髒亂。主管這片風景區的新店區公所,你們的觀念和效率,應該好好檢討、改進喔!

---------- 2015090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