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前形勢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成為新興的帝國主義者,對贏弱的滿情,巴不得多咬幾口。
該死的慈禧,不但把海軍經費挪用去興建頤和園,還以「寧與外人、不予家奴」的心態對待臣民,腐敗、無能至極。
甲午戰敗,滿清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台人不服,於1895年5月25日成立台灣民主國,誓死抗拒日人的統治。日本見和平接收台灣不成,遂派兵以武力接收台灣。
二、爭戰經過
日軍佔有台北後,隨即沿公路向南推進,沿途受到義軍激烈抵抗,進展並不順利。8月底,義軍集結在彰化八卦山附近,與日軍展開會戰,惜因武器不及日軍,最後戰敗,義軍領袖吳湯興等壯烈成仁。(註1)
唐景崧潛逃後,6月26日 ,義軍擁立劉永福繼任民主國總統,以台南為根據地繼續抗日。日軍除由彰化繼續向南推進外,並派兵由坊寮、布袋登陸,分三路合擊台南。10月20日 ,日軍進抵台南郊區,劉永福棄職潛逃回大陸,21日,日軍進入台南城,台灣民主國滅亡,日本終於達成武力佔有台灣的目的。
三、勝敗檢討
倉促組建的義軍,既未經訓練,又缺乏武器,不是日軍的對手,可以理解。他們在沒有任何外援的情況下,抗擊日軍達184天之久,實屬難能可貴,其勇氣與毅力,令後人景仰。
當時的台灣人,大概可以分為三類:
1. 平時,放言高論,大言不慚;一旦危急,夾起尾巴,棄職潛逃。這類人以唐景崧、丘逢甲、劉永福等為代表。
2. 向新主子靠攏,巴結日人,乞得若干特權,從而實現個人的榮華富貴。這類人以辜顯榮等為代表。
3. 帶領義軍抗擊日軍,奮戰不已,最後不幸戰敗,從容就義。這類人英魂不朽、浩氣長存,以吳湯興、姜紹祖、徐驤、林昆岡等為代表。(註2)
「註1」彰化縣政府在八卦山戰役遺址設立「八卦山抗日烈士紀念公園」,收葬抗日烈士骸骨679具。2008年,公園改名為「乙未保台和平紀念公園」。(圖片翻拍自網路)
「註2」徐驤,苗栗頭份人,生於1860年,卒於1895年,得年36歲。他變賣家產,投身乙未戰爭,是客家義軍的領袖。他文武兼備,英勇善戰,轉戰南北,奮戰不懈,最後在斗六纏鬥中不幸陣亡。他有抗日領袖第一人之美譽,現在苗栗縣頭份市建有公園紀念他。(圖片翻拍自網路)
紀念公園內之徐驤銅像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