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萬年前,台北盆地是一個鹹水湖,芝山岩是露出湖面的一個小島。後來湖水退去之後,芝山岩變成標高約51.5公尺、面積約10公頃的小土山。目前芝山岩是台北市水泥叢林中的一個健行勝地,距捷運芝山站不遠,很適合一日遊。
芝山岩原是平埔族人的居地,如今岩石地面,不少地方可以尋得小圓洞,那是原住民豎立支柱興建住屋所留下來的遺跡。歲月悠悠,原民何在?徒留浩嘆耳!
漢人渡台,漳州人大多散居士林一帶。他們把故鄉的信仰帶來,在芝山岩上興建了開漳聖王廟。後來在泉漳戒鬥的亂局中(泉州人散居萬華一帶),為了保護自己,又把芝山岩堡壘化,現在留存的西隘門(原有隘門東西南北四座,現存的西隘門較完整。)就是當時留下的遺跡。
日人據台之後,推行日語教育,最早選定的地點就是芝山岩。他們選派六位小學老師來傳習所(小學)任教,年紀最大的38歲,年紀最小的17歲。這六位教員於1895年12月31日被當地鄉勇殺害,史稱「芝山岩事件」。事件發生後,日人大事宣揚六人犧牲奉獻的事蹟,除為六人建墓、立碑外,並興建神社,祭祀六氏亡靈。現在還留有「學務官僚遭難之碑」(碑文為當時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所撰)及「六氏先生之墓」等遺跡。原來的芝山岩神社,被拆除後,改建成紀念戴笠的「雨農閱覽室」。(戴笠,字雨農,浙江省江山縣人,是國民黨特務組織軍統的頭頭。)
台灣光復之後,為保護士林官邸(老蔣住所)的安全,芝山岩被列為軍事管制區,駐有砲兵。哨亭、防空洞、彈藥庫等遺跡,現在還依稀可見,現存的砲台水泥基座更是芝山岩瞭望四周的最佳處所。
1980年代,軍事管制解除後,經過多年努力,芝山岩才展現出現在的風貌。遊客登臨芝山岩,除享受棧道的步行之樂外,有幾處景點,很值得駐足觀覽、懷思。
1. 百二崁。
由登山口直上,石階剛好120階,階頂連接神社的前庭。這道石階是日本人教育孩童登臨神社,要有敬畏、肅穆之心。由於神社已拆除,現在遊客上下石階,已無肅穆之感,反而要相互提醒:「小心,別摔倒了。」
2. 芝山巖惠濟宮。
這座廟宇,始建於1752年,已有260多年的歷史,雖被列為國定古蹟,但因胡亂整修,廟宇輝煌有餘,古樸不足,沒有古蹟的韻味。
這座廟宇,是三廟合一的宗教場所,前殿奉祀開漳聖王,後殿上祀文昌帝君,下祀觀音佛祖。三神並列,頗能應合各方需要,所以香火鼎盛。
這座廟宇左側立有許多石碑,是整修廟宇拆下來的舊物,陳列雜亂,字跡模糊,並無多少觀覽價值。廟宇前院圍牆豎立許多小石獅仔,雕工粗糙,底座刻有捐獻者姓名,充滿銅臭味,有點不堪。
3. 砲台水泥基座。
芝山岩在軍事管制時代,駐有砲兵,建有砲台。砲台位於最高處,視野廣闊。現在砲台水泥基座尚存,遊客站在基座平台,舉目四望,台北市的景觀、風貌,盡收眼底,頗有心曠神怡之感。
4. 隘門、石碟與銃孔
清朝統治台灣期間,泉州人與漳州人經常發生械鬥。居住在士林一帶的漳州人為求自保,便利用芝山岩的地形修建石城,石城留有東西南北四處隘門,城牆上建有石碟與銃孔。現存的西隘門,相關設施尚屬完整,為台灣全境所僅見,頗有紀念價值。
5. 「同歸所」。
林爽文事件(發生於乾隆51年、1786年)及芝山漳泉械鬥事件(發生於咸豐9年、1859年)死了不少鄉勇。對於無人認領的遺體,當地士紳便集中加以埋葬。
多年之後,撿拾的駭骨同葬一處,稱為「大墓公」。該墓原是一處頗具規模的大墓。(台灣記憶收集有1931年的照片,網路上可以查到。)「大墓公」後來改稱「同歸所」。現存「同歸所」侷處雜樹蔓草中,並不顯眼,但它的墓塋對聯,卻很有淒愴味。聯曰:「同歸原有數,一所豈無緣。」唉!散居四方、相距百年的忠勇義士,最後埋骨一穴,安息芝山,數乎?緣乎?哀哉!
2016年9月23日大學同學芝山岩健行,歸來謅成此文。
-------- 序號:161014a
-------- 我無意侵犯他人的權益,如有誤踩紅線,請惠示,我願意表示歉意並立即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