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0日星期三

介紹有特殊貢獻的洋教士(1) -- 馬偕博士

喬治•萊斯里•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加拿大安大略省人,1844年生,1901年卒,享年57歲。他是醫師,也是長老教會牧師,他對台灣北部的福音傳播工作貢獻巨大。
馬偕博士於18723月間到達淡水,旋即租屋開始佈道,並於寓所提供免費診療服務。他經常旅行於台北地區各鄉鎮,進行佈道及診療服務,七年之間,留在淡水寓所的日子不超過180天(少於7%)。
馬偕博士為了讓台灣婦女也能得到照顧,於18785月間娶五股台灣女子張聰明為妻。女士賢淑善良,熱心服務,對馬偕博士的佈道及診療工作,助益良多。
18801月馬偕博士第一次回國述職。他向西經香港、新加坡、孟買、開羅、羅馬、巴黎、倫敦,於同年6月底回到安大略省。在故鄉停留約16個月,他偕同夫人到處演講、募款,由於張女士是第一位到訪的臺灣女性,引起許多的好奇與關心,所到之處,往往人山人海。
188112月底,馬偕博士一家回到淡水,重新投入佈道及診療工作。他為了教育台灣子弟,於1882年建立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正式中文名稱是「理學堂大書院」)。牛津學堂於1882915開學,有18名學生。這在當時民智閉鎖的台灣,有18人願到洋學堂就讀,算是十分難得。
中法戰爭期間(1883--1885年),教會遭到暴徒破壞,有7座教堂被毀,數十名教徒遇難。由於戰爭期間,馬偕等教會人士救治傷兵有功,戰後,台灣巡撫劉銘傳提撥一萬兩佛銀,供重建 7 座教堂。教堂由馬偕設計。這7 座教堂是雞籠(今基隆)、和尚洲(今蘆洲)、八里坌(今八里)、錫口(今松山)、艋舺(今萬華)、大龍峒(今大稻埕)與新店。
18938月,馬偕率全家及門徒柯維思第二度返國述職,歡送他們的是熱烈的遊行隊伍,樂隊演奏和燃放鞭炮。此次回國,馬偕忙於寫作,記述他在臺灣18年間的所見所聞的「From Far Formosa」(臺灣遙寄),便是在這段期間完成並付印的。
189511月回到淡水,面對的統治者已由滿清變為日本。日本統治者對這些洋教士並不友善,過去一日千里的福音傳播,自然深受影響。
經過年餘的喉癌糾纏,馬偕博士於190162病逝淡水寓所,享年57歲。子女遵其遺願,將其骨灰安葬在今日淡江中學內,其門人弟子並在該處立碑,資為紀念。
馬偕博士在台灣北部地區服務幾達30年,除了傳播福音之外,他的免費醫療、贈送虐疾特效藥、為民眾拔除蛀牙、推展公共衛生知識及由國外引進蔬菜種子(如蘿蔔、甘藍菜、蕃茄、敏豆、花椰菜、胡蘿蔔等)、指導農民種植等等,可說貢獻良多。他所創建的偕醫館(台灣北部第一所西醫醫院,馬偕紀念醫院前身)、牛津學堂(今真理大學前身)及女子學堂等,對西洋科學知識之輸入台灣,影響亦極深遠。(馬偕時常和助手旅行布道,隨時在路邊幫人拔牙。終其一生,總共為台灣人拔了超過兩萬一千顆牙。)

----------  20151001a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