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4日星期一

諾貝爾獎與華人世界

諾貝爾獎自1901年開始頒發以來,到目前已有9百多人獲獎,其中華人有13位,占比約1.4%。以華人占世界總人口在20%以上,諾貝爾獎獲獎比率只有1.4%,確實太低了。
獲諾貝爾獎的13位華人,其中得物理學獎的有6位(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高錕),得化學獎(李遠哲、錢永健)、文學獎(高行健、莫言)及和平獎(達賴喇嘛、劉曉波)的各有2位,得醫學獎(屠呦呦)的有1位。
得化學獎的李遠哲原是出生於台灣新竹市的中國人,後來取得美國籍變成美國人。1994年他放棄美國籍,回台北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在科學類獲獎的華人中,大都在國外從事研究,其獲獎項目也都在國外完成。唯一的例外是獲醫學獎的屠呦呦,她既未留學國外,也未獲得博士學位。
屠呦呦於1972年就分離出具抗瘧效果的青蒿素,但到1979年才獲得國家發明獎二等獎。之後,她先後多次被提名參選中醫科學院院士,但都沒有被選上。這段過程,我們不禁要問:得一等獎的是些什麼發明?給獎評等對屠女士公平嗎?多次參選都沒被選上院士,理由何在?是不是與學霸有關?由屠呦呦的例子,我們不得不承認:華人世界甄別人才、獎勵績效的制度和做法,實在值得吾人深刻省思。
諾貝爾獎得獎諸公中,以楊振寧最具話題性。82歲高齡的楊振寧,於2004年底,與小他54歲的翁帆(時年28歲)結婚。這件韻事轟傳海內外,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熱議的話題。
----------  文章編號:20160403a

我無意侵犯任何人的任何權益,如有誤踩紅線,請告知,我願意表示歉意並立即更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