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又稱為「自行應驗效應」(self-fulfillingprophecy),意思是說:別人認為張三是好人,張三就會朝好人努力,最後終於成為好人;別人認為李四是笨蛋,李四就會瞻前顧後、自暴自棄,最後終於成為笨蛋。」
比馬龍效應本來是希臘神話的一則故事。比馬龍是塞浦路斯的王子,很有雕刻天才,他用象牙雕了一尊少女,稱為蓋拉提(Galatea)。塑像栩栩如生,美麗非凡,王子情不自禁地熱愛上她。他日夜祈求愛神維納斯,賜蓋拉提以生命。維納斯為比馬龍的誠意所感,果然讓蓋拉提變成一位活潑可愛的美少女。不久,比馬龍與蓋拉提結婚,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近世以來,比馬龍效應在教育及企業經營等各方面,都被廣泛應用。
1. 在教育方面:老師把學生當成績優生來指導、鼓勵,潛移默化之下,學生很可能就成為績優生;老師把學生當放牛班,學生在挫折、失望與自暴自棄等因素壓抑下,很可能就成為劣等生。這些都在提醒教育當局及老師們,要深切體會比馬龍效應的教訓;家庭教育亦然,為人父母者更要了解比馬龍效應的功效。
2. 在企業經營方面:當主管的人,要把屬員當成有能力、願意力求上進的好員工,善加指導、鼓勵,這樣大家都能各盡所能,和諧共進,團體績效自然十分耀眼。反之,當主管的人把屬員當成糞土,處處譏諷,時時打壓,屬員自然會因循苟且,不思上進,久而久之,團體便會暮氣沉沉,何來績效可言。比馬龍效應的應用,既可提醒企業主甄別幹部優劣的指標,也在督促各級主管知所行止。
---------- 文章編號:20160415a
我無意侵犯任何人的任何權益,如有誤踩紅線,請告知,我願意表示歉意並立即更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