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8日星期日

漫談蝗蟲與蝗害防治


蝗蟲的種類超過10,000在熱帶和溫帶地區都可以見到它們的蹤跡。在適當的條件下,短期內可能出現大量蝗蟲,形成嚴重的蝗災,如20192020年的阿拉伯海沿岸國家就出現數千億隻的沙漠蝗蟲,啃食植被,蝗群所到之處,寸草不留。
不管哪一種蝗蟲,它們的生活史有三個階段:卵、幼(亦稱若蟲)和成蟲。母蟲利用腹部後端兩對堅硬的產卵瓣挖土產卵,一次能產卵100粒左右,卵被雌蟲分泌的泡沫狀物包起來,成條狀,埋於土中約6公分處(附圖01)。卵孵化後幼蟲爬出地面,經五次蛻變,長出翅膀,是為幼蟲。若蟲翅膀硬化能飛翔,即為成蟲。蝗蟲通常能活3個月左右。
基本上,蝗蟲是一種獨居性昆蟲,但在條件適合時,會進入群居模式。這個時候,幼蟲會組成隊伍,一起移動,而成蟲則會結集群行,漫天飛舞,一日能順風飛行150公里,所到之處,啃食植物,往往寸草不留(附圖02)。獨居與群居之蝗蟲有極大區別,群居蝗蟲有黑色斑,體含有毒的合成苯乙腈,鳥類不敢捕食。(附圖03)
蝗蟲能夠造成巨大的損害。中國歷史上發生幾百次蝗災,動輒造成幾百萬人餓死。19153月至10月,蝗災肆虐巴勒斯坦,幾乎吃光當地所有植被。由此可知,中外都視防治蝗害為國家頭等大事,是有相當理由的。(16531655年,台灣也曾發生嚴重蝗災。)
過去民知未開,滅蝗方式以捕擊法、火燒法為主,成效有限。中國近年未曾發生嚴重蝗災,應該歸功於馬世駿先生對蝗蟲的研究。馬先生山東兗州人,1915年生,1991年卒,享年77(附圖03)。馬先生是著名的昆蟲生態學家,他所著的「東亞飛蝗蝗區的研究」,提出“改治結合、根除蝗害”的理論,中國政府依循他的思路執行滅蝗計畫,頗見成效,讓蝗災不再危害中國。
現代的滅蝗手段,以使用化學藥劑為主,散布僅對蝗蟲有害的真菌為輔。前者效果雖然不錯,但不良副作用也不少,如同時殺死其他昆蟲,不利自然循環;後者所用真菌,是否突變,形成不可測的新型瘟疫,也令人憂懼。新疆治蝗專家在2009年首次把粉紅椋鳥及家禽如牧雞、牧鴨等喜食蝗蟲的禽鳥作為滅蝗主力,倒不失為可行的新方法,值得進一步完善推廣。(附圖0405)


附圖01  蝗蟲產卵

附圖02  漫天飛舞的沙漠蝗蟲

附圖03  兩型蝗蟲之比較

附圖04  昆蟲生態學家馬世駿先生

附圖05  粉紅椋鳥,以蝗蟲為主要食物,成鳥
每天能捕捉三四百隻蝗蟲,進食數量在120170隻。

附圖06  10萬鴨兵鴨將滅蝗
( 鴨子散布開來,在草原中搜尋,一天能吃掉上千萬隻蝗蟲。)

日期2020-03-09 (圖片翻拍自網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