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金門戰役和海南戰役我們已經簡單介紹過了,現在來比較一下這兩個戰役的異同及特點,應該是很有意義的。
2. 作戰決心
金門戰役,國軍有拚死一搏的決心,從陳誠緊急調派胡璉兵團前往支援,可以證明。
海南戰役,薛岳收編敗逃的殘兵敗將,勉強得十萬之眾,但他們個個是驚弓之鳥,只想繼續逃亡,並無死戰決心。老蔣也是驚魂未定,只想把部隊調回台灣,撐住自己的小朝廷。在這種心理與盤算之下,海南戰役焉能不敗。
3. 情報戰
金門與大陸之間,海面寬度只有約6〜10公里,雙方用望遠鏡都很容易觀察到對方部隊移動、集結的情況,從而研判出對方發動進攻的時間或防禦佈署情況。在情報戰方面,雙方機會是半斤八兩,難分軒輊。
海南與大陸之間,海面寬度約30〜40公里,要了解對方部隊移動、集結的情形,國軍必須依賴飛機偵照,有點緩不濟急;共軍則可依靠瓊崖縱隊的偵察,及時掌握國軍的防禦佈署。在情報戰方面,共軍較佔優勢。
4. 攻防策略
金門雖小,但共軍的進攻點有6個選擇(附圖01),共軍最後選擇第4點,但其他各點卻沒有佯攻動作,這在戰史上是很少見的。國軍對共軍的進攻,時間和地點都研判得很準確,甚至前一天還舉行反登陸研習,張網以待;共軍卻懵然無知,一味蠻幹,葉飛讓勝利沖昏了頭,共軍被全殲,活該。
海南面積遼闊,薛岳在北邊海濱設防是正確的,但他把兵力分為五股,沒有留下足夠的預備力量,以致無法第一時間對登陸共軍進行壓制,讓共軍建立橋頭堡,後援部隊源源不斷地登島,終至海口淪陷,全面潰敗。海南之戰,共軍的進攻點有3個選擇(附圖02),結果共軍佯攻第A點,主攻第C點,一舉突破「伯陵防線」,取得全面勝利,韓先楚真不愧是一代名將。
5. 後方支援
台灣至金門之距離約280公里,台灣至海口之距離約1,100公里,國軍較居優勢之海空軍,有能力支援金門作戰,卻無法支援海南作戰,故金門戰役國軍有制空權、制空權,海南戰役卻鞭長莫及,有等於沒有。
6. 現場指揮
金門戰役,共軍的前敵總指揮是27軍副軍長蕭鋒,他沒有隨部隊登上金門,登島的三個團沒有高級指揮員統一指揮,各自為戰,無法發揮統合戰力,終致被全殲,形成完敗。
海南戰役,共軍的前敵總指揮是副司令韓先楚,他隨第一批登陸部隊登上海南島,親自在前線指揮作戰,憑他的威望和傑出指揮,很快地便攻陷海口,並進而佔領海南全島,取得完勝。(韓先楚是共軍非常有名的悍將,號稱「旋風司令」。)
7. 其他事項
金門戰役所犯下的的錯誤,經過總結,共軍都能改正過來。如 A. 把徵調來的民間船隻,集中停泊,給國軍炸射機會,使航渡船隻嚴重不足。(改正:盡可能分散,並盡量隱蔽。) B. 對天氣、風向、海流、潮汐等不夠重視,致航渡船隻因退潮卡在沙灘,無法回去航渡第二梯次兵員。(改正:痛定思痛,對海象資料盡可能收集,並善加運用。) C. 徵調來的民間船隻未加改裝,他們完全無法抗衡國軍艦艇。(改正:將大型船隻改裝成機帆船,裝上大砲,使具砲艇功能,對國軍艦艇造成相當威脅,國府海軍再也不能為所欲為。) D. 第一批登陸兵力只有九千人,他們沒有單獨作戰的能力(未攜帶重武器)。(改正:一下子就上去一個完整的「軍」,一萬多人,對付戰車、碉堡的重武器,應有盡有。)
金門戰役致勝的優點,國軍似乎未予重視,如戰志昂揚,上下一心;情報靈光,運用得法等,真是可惜。至於國軍在兩場戰役,都未能善用火攻,可能是戰場指揮官及後方統領「腦袋發霉」的關係,相當遺憾。
附圖01 金門,共軍進攻點示意圖
|
附圖02 海南,共軍進攻點示意圖
圖中間的兵字可作為重兵的集結點,能及時支援前沿作戰。
|
日期:2019-12-22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