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5日星期五

兒時掃墓的記憶


前幾天去竹南普覺堂祭拜過世的親人,回想起兒時掃墓的情景,感嘆之餘,謅下這篇短文。
我們客家人稱掃墓為「掛紙」。(筆者小時候住在竹南鎮中大埔,鄰近頭份山下里。) 掃墓時我們會將黃紙壓在墓碑上,表示身為子孫的我們已經來祭拜過了,故稱「掃墓」為「掛紙」。掃墓前一天殺雞,我們會把最後的少許雞血滴在黃紙上,掃墓時,將滴血的黃紙壓在墓碑上,有「血脈相承」的意思。
掃墓前一天,我們會去整理墓地,免得當天整理,耽誤時間。把墓地整理得乾淨、清爽,既表示對先人的尊崇,也方便祭品的擺放,意義相當重大。
客家人來台之後,大都經過數度遷徙,方才定居下來。一旦定居,就會將散處各地的先人遺骸,集中起來營造大墓合葬,稱為「祖墳」。筆者的祖墳,坐落竹南大埔尖筆山、鄰近冷水坑溪的山坡上 (附註01),占地不小,是先祖父營造的,墓中葬有第15世至第19世、五代12位先人的遺骸。( 先祖父是來台第20世子孫 )
掃墓的儀程,通常是這樣的:約定時間,各房子孫到齊。→ 擺好祭品 ( 通常是雞、豬肉、魷魚、豬肝、蛋等,稱為「五牲」。) 在墓塚上散放金紙。 → 點燭、點香、膜拜、敬酒,禱告。→ 各房子孫閒聊,分享各自帶來的點心。→ 待香燃至一半,開始燒銀紙。→ 銀紙燒完,燃放鞭炮,分發糕 (附註02) 給前來領取的孩童。→ 收回祭品,互道珍重,各自歸去。(祭品除五牲外,大多加附發糕、鳳梨、棗子、香蕉、蘋果等。)
掃墓日期大多訂在農曆元月16日,原因是16日之後開始忙第一期稻作農事,也開始春茶採收,難以兼顧掃墓事宜。近年來,大多數年輕人成為上班族,與農事關係不大,所以日期大多改為「元宵節後的第○個禮拜天」,方便年輕人參與祭拜。
掃墓有不少禁忌,值得提一下:
1.  掃墓前一天,不得行房。
2.  掃墓當天,早餐應茹素。
3.  掃墓應依著整潔、樸素,不宜大紅大紫,婦女不宜著裙裝。
4.  進出墓園,不可踐踏他人墓塚,以免墳靈不悅、反噬。
5.  祭拜時,不可大聲嬉鬧,以示對先人之恭謹,並避免擾及鄰近墳靈。
6.  掃墓時間,應盡量在午時之前結束,不宜拖至傍晚。
7.  離開前,應將香燭熄滅,並查看銀紙是否熄盡,以免引起火災。
8.  不宜在墳場拍照,尤忌拍他人墓碑、墳塚,以免將惡靈帶回家。
以上所敘述的情節,現在已甚少見,因為將金斗甕或骨灰盒寄放在納骨塔,實在不能說是「掃墓」,只能算是「祭拜」。關於祭拜,我們就不討論細節了。
「附註01」尖筆山不高,是一處古戰場。它位於竹南鎮大埔里,是新竹南下苗栗的戰略要地。1895年乙未之戰,義軍據守此地,與南下日軍發生激戰,雙方死傷慘重。日軍動用海軍炮轟,義軍才不敵南撤,日軍遂佔有苗栗。日據時期日人在此建有許多紀念碑,光復後悉被拆除,只剩基座。依客家人習俗,搬個大石頭壓住,意在鎮邪。


附註01     尖筆山紀念碑基座殘跡。

「附註02」將發糕切成小塊,分發給前來領取的兒童,是客家人掃墓的一種習俗,含有大家一起發財的意思。古早,墓地附近的孩童都會前來領取發糕,主人也樂於發給,認為人越多、家運越興旺。

附註02     香甜可口的發糕
日期:2019-04-06 (圖片翻拍自網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