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西岸雲林縣、嘉義縣外海不遠處(約14公里)有一處沙洲,因形狀似雨傘故稱為「外傘頂洲」(附圖01)。上個世紀初,外傘頂洲面積達2千餘公頃,2、3層樓高的沙丘四處羅列,沙丘底部隨手可以挖出沁涼甘甜的淡水,當時有居民千餘人,可惜幾次大颱風把沙丘吹平,淡水消失,居民無法生活,只好陸續遷出。
據學者研究,外傘頂洲主要是由濁水溪帶來的泥沙淤積而成,自從濁水溪大量建壩之後(該溪建有霧社水庫、武界壩、日月潭水庫、明湖水庫、明潭水庫、銃櫃壩、頭社水庫、集集攔河堰等水利設施),沙源斷絕,外傘頂洲便隨東北季風向南漂移,面積迅速縮小(附圖02)。中山大學研究資料顯示,1962年至2002年40年間,外傘頂洲面積減少1,067公頃,現僅存100餘公頃。如未採行有效措施,估計到2028年,外傘頂洲將完全消失。
我們翻開台灣海峽海床地形圖,嘉南平原濱海有一狹長的白色部分,水深在20公尺內,其露出海面部分就是外傘頂洲。如果我們沿澎湖水道東側修建海堤,將台灣西部的水庫淤砂排放入海(如目前石門水庫的做法,參看本人之部落客「0931---簡介台北地區的河流(下)」),並將西彰雲沙席的海沙吹填至東彰雲沙席,逐年不斷的進行,將能讓嘉南平原逐漸外伸,形成一塊新生地。(附圖03)台灣地狹人稠,填海造陸這種宏偉的建設,是非常值得投入的。
附圖01 外傘頂洲初始位置圖
附圖02 外傘頂洲南移示意圖
(原在雲林縣外海,現已漂移至嘉義縣東石鄉外海。)
附圖03 填海造陸設想圖
(由岸邊逐步向外海推進,有望生出數百平方公里之新生地。)
日期:2020-11-24 (圖片翻拍自網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