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復熾,天氣又冷,呆在家裡上網,翻出三幅圖片,覺得很有意思,特傳給朋友共享。
( 地球是月球的49倍大 )
圖片02 月球表面圖
( 紅圈3、4、5是嫦娥3、4、5號降落地點 )
圖片03 從月球回看地球
( 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個漂亮的星球 )
210101 (圖片翻拍自網路)
新冠疫情復熾,天氣又冷,呆在家裡上網,翻出三幅圖片,覺得很有意思,特傳給朋友共享。
( 地球是月球的49倍大 )
圖片02 月球表面圖
( 紅圈3、4、5是嫦娥3、4、5號降落地點 )
圖片03 從月球回看地球
( 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個漂亮的星球 )
210101 (圖片翻拍自網路)
再過2天,2020庚子年就要過去了。這個庚子年最大的災難就是新冠肺炎(COVID-19)的蔓延,和過去三個庚子年的災難相比,今年的災難嚴重程度應屬「不遑多讓」。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過去四個庚子年的災難:
1. 1840庚子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
2. 1900庚子年: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印度發生大饑荒,數百萬人餓死。
3. 1960庚子年:中國開始了持續三年的困難時期,約有1,500萬至5,500萬人非正常死亡。
4. 2020庚子年:爆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確診案例超過8,118萬例,死亡案例超過177萬例。(詳如附表01)
和1350年左右發生的黑死病,讓歐洲人口減少三分之一,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似乎還可忍受,但下列兩點還是值得我們深思:
1. 新冠肺炎疫情還在擴散,且不斷出現新種病毒,會不會下陷到當年黑死病的程度,誰也沒有把握。
2. 到目前為止,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竟然是富強的美國,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是政府防疫不力?是百姓未能配合?還是美國的富強只是虛有其表?一兩項倒數第一,也就罷了,竟然樣樣倒數第一,真丟臉。
日期:2020-12-29 (附表翻拍自網路)
今天是冬至。首先,感謝許多親朋寄來問候與圖文並茂的圖片,備感溫馨。
冬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南迴歸線,住在北半球的我們,今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明天開始,白天日漸延長,黑夜逐漸縮短,將持續半年之久。
1968年的今天,美國阿波羅8號在佛羅里達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首次進行人類繞月航行之旅,屈指算來已經過去60多年了。現在人類已經踏上月球,並從月球取回月壤,可說進步多多。以這種速度,60年之後,很可能已在月球建立空間站,人類可以在那兒短期居住,也已取回氦3,完成核聚變發電的壯舉。想到這些,不覺有點激動,喔!阿Q一下,將來「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記下了,年青人。哈利路亞!
今天給自己補了一補,雖然是80歲的老頭,也希望「冬至進補,春天打虎」。但願先哲不我欺,諺語靈驗。福生無量天尊!
月 地 對比圖
桂花樹下,湯圓一碗;敬請笑納,富貴綿長。
日期:2020-12-21 (圖片翻拍自網路)
2020年12月16日,聯合國麾下的兒福單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收到了來自英國前線的「急難通報」,於是緊急提撥了救助應急預算,要救濟1.8萬名南倫敦的挨餓學童「渡過寒冬」。
此一撥款,是聯合國成立以來,自詡為「第一世界先進國家」的英國,史上第一次被 UNICEF 大規模救濟自家兒童。
英國這個日不落帝國,近年來固然處在江河日下的境地,但萬萬沒有想到,竟然有兒童挨餓,挨餓的兒童還驚動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伸出援手,真是震駭四方的大新聞啊!英國人也未免太不像話了,就是砸鍋賣鐵,不吃不喝,也不能讓孩子們忍飢挨餓啊!
01. 人的速度
男子100公尺短跑世界紀錄是9.58秒,它是牙買加人尤塞恩・波特於2009年08月16日在德國柏林創下的,相當於每秒跑10.44公尺。
02. 聲音的速度
在海平面高度、氣溫攝氏20 °C(68 °F)的空氣中,音速大約是343公尺/秒,相當於1,235公里/小時。
03. 光的速度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為299,792公里/秒,相當於10,792,528公里/小時。光每秒可繞地球7.5 圈,相當於 0.13 秒就繞一圈;光從地球到月球單趟要 1.255 秒,來回一趟約 2.51 秒;光從太陽到地球,需時約8.3分鐘。
04. 宇宙的速度
物體要達到繞地球飛行作圓周運動的速度,稱為「第一宇宙速度」,而地球的逃逸速度則稱為「第二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又稱「環繞速度」,指在地球上發射的物體繞地球飛行作圓周運動所需的最小初始速度。由於地球表面存在稠密的大氣層,太空飛行器不可能貼近地球表面作圓周運動,必須在150公里的飛行高度上才能作圓周運動。在此高度的環繞速度為7.8公里/秒。
第二宇宙速度亦即地球的「脫離速度」或「逃逸速度」,指在地球上發射的物體擺脫地球引力束縛,飛離地球所需的最小初始速度,這項速度為11.2公里/秒。
05. 飛機的速度
美國X - 43 無人機的飛行速度為9.8馬赫,是目前飛行速度最快的飛機,相當於時速為1.15萬公里,由美國東岸飛至西岸只需半個小時。(一倍音速稱為一馬赫)
06. 飛彈的速度
美國的「和平保衛者」彈道飛彈彈頭末端再入速度大於25馬赫,以色列「箭–2 飛彈」飛行馬赫數為9,各為目前已經曝光的飛行速度最快的彈道飛彈及防空飛彈。
日期:2020-12-15 (圖片翻拍自網路)
被稱為「伊朗核彈之父」的科學家法克理薩德(Mohsen Fakhrizadeh)2020年11月27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郊外遇刺身亡。伊朗懷疑這是美國或以色列情報人員幹的,聲言將嚴厲報復。
這件事我們有幾點感想:
1. 是不是美國或以色列情報人員幹的,應該有相當的證據,否則,冤冤相報,何時得了。
2. 從事核彈研發這種國家重要機密工作,應該隱姓埋名,連妻兒都要保密,豈可張揚,弄出什麼「核彈之父」的虛名,真是該死。(核彈研發成功,經過相當期間,認已無保密必要,為獎勵功勳,國家酌情公佈相關情節,那時出現「○○之父」這類稱謂,才算正常。)
3. 「外賊好捉,家賊難防」,法克理薩德的行蹤,刺殺人員掌握得那麼準確,是不是內部人員堤供,更要查情楚。遙想當年台灣核武研發即將成功之際(1988年),由於研發單位副主管張憲義叛逃(張某是CIA的間諜),使台灣的核武美夢毀於一旦。這種血的教訓,值得伊朗警惕。
法克理薩德(Mohsen
Fakhrizadeh)
(原子彈不知何年馬月才能研發出來,竟然已有「原子彈之父」,真是好笑!)
日期:2020-12-10 (圖片翻拍自網路)
原子彈是美國人首先研製成功的,1945年07月16日首枚原子彈在美國試爆成功,同年08月06日美國人在廣島投下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顆原子彈,造成十萬多居民死亡。
目前擁有原子彈的國家有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鮮等八個國家。(據信以色列亦擁有原子彈,但他始終未承認。) 其中美國及俄羅斯各擁有約7,000枚核彈頭,足以毀滅地球好幾次,真是可怕。
廣島原爆與長崎原爆的引爆裝置不同(附圖01),所出現的蕈狀雲也不同(附圖02),但基本結構大抵相同(附圖03),對人類的傷害卻是一樣的。
原爆最恐怖的傷害是高溫,爆炸中心的溫度達到3,000℃〜4,000℃,能使人畜瞬間氣化,屍骨無存 (殯儀館焚化爐的溫度通常介於800℃〜1,400℃之間) 。至於最長遠的傷害則屬輻射傷害,它可以讓受害人終生難以脫免痛苦。
附圖01 原子彈的引爆裝置
附圖02 原爆瞬間出現的蕈狀雲
附圖03 原子彈的基本結構
日期:2020-12-09(圖片翻拍自網路)
---
拿破崙的遺憾
1803年,美國發明家富爾頓在塞納河上建造了第一艘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輪船。
這項消息,讓拿破崙很感興趣,於是邀請富爾頓來訪。富爾頓滔滔不絕地介紹自己輪船的優點和威力,直說得拿破崙心動不已。拿破崙準備採納富爾頓的建議,一次性地買下他的發明專利。
可惜富爾頓在結束介紹時,數次提到「您將成為世界上最高大的巨人」,這戳到拿破崙的痛點(破崙崙是個矮子,很忌諱人家影射他的身材),讓拿破崙勃然大怒,將富爾頓趕了出去。
後來富爾頓將他的專利賣給英國人,英國據此建立了強大的海軍,不但打敗拿破崙,還雄霸世界一百多年。
晚年被流放到聖赫倫那島的拿破崙,在夕陽映照中,應該很遺憾自己一時之怒,斷送法蘭西帝國的前途吧!
---
希特勒的遺憾
193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核分裂現象,次年就知道製成原子彈的可能性。
1939年9月,德國軍備規劃局制定鈾計劃,成立特別小組,開始核子武器的研製。
1940年,德國公司已能生產大量重水用來製造鈽,對如何分離鈾235的研究也有相當進展。對製成原子彈,可說是僅一步之遙。
可惜德國進攻蘇聯的作戰,受到阻滯,更多的資源被移到戰車和飛機的生產上。1942年初,研製原子彈的計畫被迫取消。
1942年6月,美國原子彈研製計劃正式開始,1945年7月,就研製出三枚原子彈,用時37個月。以德國人的聰明才智,原子彈研製計畫如能加大力度投入,用時40個月,很可能在1943年年初就造出原子彈。如果是這樣,德國何須節節敗退?希特勒何須最後被困柏林地堡,舉槍自盡?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柏林地堡中,舉槍自盡之際,應該很遺憾下令停止原子彈的研製吧!
富爾頓
拿破崙
日期:2020-12-02 (圖片翻拍自網路)
吧!
台灣用水一年約173億噸,其中來自水庫的約76億噸,占比44%,來自地下水的約55億噸,占比32%,直接來自河川引水的約42億噸,占比24%。(2014年資料) 由此不難看出水庫對台灣的重要性。
台灣主要的水庫有22座(附圖01)。這些水庫大多已建成使用多年,如烏山頭水庫於1920年建成使用,石門水庫於1964年建成使用。由於興建當時未能充分考慮排砂問題,建成之後又未能嚴格管理集水區的水土保持,所以台灣的水庫大多產生嚴重的淤積問題,有些水庫淤積率竟達50%以上。淤積率超過30%的水庫,多達6座 (附圖02)。其中最奇怪的是南化水庫,建成啟用不到30年,竟然將近四成報廢,問題出在那裡,實在值得深思。
台灣有些水庫淤積情況並不嚴重,如1987年建成使用的翡翠水庫淤積率為6%,1993年建成使用的永和山水庫淤積率為1.1%。其中永和山水庫最值得重視,這座水庫水源主要來自中港溪田美攔河堰,經11公里導水路引入水庫,是台灣首座沒有水門和水閘的水庫,為典型的離槽水庫(附圖03)。
今後台灣水庫的興建或整治,永和山水庫的經驗固然值得借鏡,但新加玻克蘭芝水庫的做法 (在河口圍堰成湖,兼具防洪與供水功能、附圖04),更有參考價值,尤其是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下雨淹水、不下雨缺水的縣市。
附圖01 台灣主要的水庫
附圖02 台灣淤積比較嚴重的水庫
附圖03 永和山水庫導水路概略圖
(田美攔河堰→大南埔導水路→永和山水庫)
附圖04 克蘭芝水庫概略圖
日期:2020-11-27 (圖片翻拍資網路)
台灣西岸雲林縣、嘉義縣外海不遠處(約14公里)有一處沙洲,因形狀似雨傘故稱為「外傘頂洲」(附圖01)。上個世紀初,外傘頂洲面積達2千餘公頃,2、3層樓高的沙丘四處羅列,沙丘底部隨手可以挖出沁涼甘甜的淡水,當時有居民千餘人,可惜幾次大颱風把沙丘吹平,淡水消失,居民無法生活,只好陸續遷出。
據學者研究,外傘頂洲主要是由濁水溪帶來的泥沙淤積而成,自從濁水溪大量建壩之後(該溪建有霧社水庫、武界壩、日月潭水庫、明湖水庫、明潭水庫、銃櫃壩、頭社水庫、集集攔河堰等水利設施),沙源斷絕,外傘頂洲便隨東北季風向南漂移,面積迅速縮小(附圖02)。中山大學研究資料顯示,1962年至2002年40年間,外傘頂洲面積減少1,067公頃,現僅存100餘公頃。如未採行有效措施,估計到2028年,外傘頂洲將完全消失。
我們翻開台灣海峽海床地形圖,嘉南平原濱海有一狹長的白色部分,水深在20公尺內,其露出海面部分就是外傘頂洲。如果我們沿澎湖水道東側修建海堤,將台灣西部的水庫淤砂排放入海(如目前石門水庫的做法,參看本人之部落客「0931---簡介台北地區的河流(下)」),並將西彰雲沙席的海沙吹填至東彰雲沙席,逐年不斷的進行,將能讓嘉南平原逐漸外伸,形成一塊新生地。(附圖03)台灣地狹人稠,填海造陸這種宏偉的建設,是非常值得投入的。
附圖01 外傘頂洲初始位置圖
附圖02 外傘頂洲南移示意圖
(原在雲林縣外海,現已漂移至嘉義縣東石鄉外海。)
(由岸邊逐步向外海推進,有望生出數百平方公里之新生地。)
日期:2020-11-24 (圖片翻拍自網路)
台北盆地曾經是一個鹹水湖。他的形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台灣島形成時,比較低窪的地方形成湖泊是很自然的現象。一說是〜1694年(清康熙33年)北台灣發生大地震,大地突然下陷,形成台北湖,稱為「康熙台北湖」(附圖01)。這兩種說法不知誰對誰錯,據學者考證,似乎第一種說法比較接近事實。
大漢溪、新店溪和基隆河不斷地輸送砂石,終於把台北湖填成今天的台北盆地。人類在上面不斷繁衍,現在已經有6百多萬人生活在這個盆地上,這個盆地成為台灣最精華的地區。(附圖02)
現在全世界都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問題,台北盆地自然也不能倖免。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曾預估,21世紀末的台北盆地,淹水高度恐達3公尺,大台北地區大概有1/3的土地將遭淹沒。
台灣地區海平面上升情況高於世界平均值,但預估上升3公尺(附圖03),甚或假想上升30公尺(附圖04),恐怕是太誇張了。我們認為到本世紀末,上升1公尺是很有可能的。上升1公尺就夠糟糕了,堤防、下水道怎麼辦?颱風來了淹水怎麼辦?(附圖05) 如何面對,政府應該有政府的對策,身為小市民的我們,如何自求多福,恐怕更重要喔。唉!僅餘10年命,卻懷千年憂,不會是犯傻了吧! 福生無量天尊!
附圖01 台北湖意想圖
附圖02 台北盆地空照圖
附圖03 台北盆地淹水預測圖 (海平面上升1〜3公尺)
附圖04 台北盆地淹水假想圖 (海平面上升30公尺)
附圖05 2001年納莉颱風台北Sogo淹水情況
日期:2020-11-20 (圖片翻拍自網路)
台灣是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附圖01)擠壓隆起的一座島嶼。這種擠壓隆起,是短期內迅速完成?還是經年累月慢慢形成,現在已無從查考。可以確定的是,這種擠壓隆起,現在還在進行,只是速度緩慢,幅度微小罷了。
台灣東部玉里附近(附圖02),地表就能看到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的痕跡,該處建有「菲律賓與歐亞板塊交界紀念碑」(附圖03),提醒人們注意。這座紀念碑附近的一條自行車道,據當地居民表示,車道每年都長高2〜3公分,多年來一直沒有改變。
據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2016至2017年測量結果,玉山(台灣最高山峯)高度為3,952.430公尺,而前一次測量結果為3,951.798公尺,15年長高了63.2公分,換句話說,玉山每年約長高4.2公分(附圖04)。這應該是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還在擠壓、台灣島仍然繼續隆起的例證。
附圖01 台灣附近板塊形狀示意圖
附圖02 板塊交界紀念碑地址示意圖
附圖03 板塊交界紀念碑
附圖04 玉山主峯碑
日期:2020-11-18 (圖片翻拍自網路)
自二次大戰結束以來,美國一共有14個人當上總統。我門來看一看這些人的統計資料,蠻有意思的。(詳見附表)
做滿兩任、8年的,只有5位。其餘的不是遭遇意外,就是連選連任失敗,不得不告別總統寶座。
屬於共和黨籍的有6位,民主黨籍的有8位。看來民主、共和兩黨似乎「勢均力敵、不相上下」。
就任時,年齡最輕的甘迺迪,只有44歲;就任時,年齡達70歲以上的有3位,其中拜登,高達79歲,算是最老的。
甘迺迪在任期中,遇刺身亡;尼克森因水門案,被迫辭職。算是兩件意外事故。
布希家族最了不起,老布希下台後,時隔僅8年,兒子小布希就選上總統,還連選連任成功,幹了8年總統。
除了艾森豪是軍人、雷根是演員、川普是富商之外,其餘11人都是律師出身。看來要當美國總統,念法學院最有機會。
附表 美國總統資料表
日期:2020-11-16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2011年發生核泄漏事件後,每天都會產生160〜170噸汙染水。截至今年9月,汙染水積存總量已達123萬噸,裝滿了1,044個水箱。儲水罐設備將在2022年全部裝滿,實在是裝不下了,日本政府遂決定將汙染水稀釋後排入大海。(附圖01)
日本政府認為汙染水經處理後,除微量的放射性物質“氚”難以去除外,已達可排放標準。日本政府宣稱將汙染水稀釋後排入大海是對自然環境影響最小的處理方式,遂計劃將向太平洋“倒廢水”。
2018年,一些專家研究2017年的福島核廢水時發現,處理過的汙染水中不僅有氚,還有碳14、鈷60、鍶90等大量放射性物質殘留。碳14、鈷60、鍶90這些元素的半衰期都很久,容易被海洋生物和海底底泥吸收,可能在魚類等體內富集,並進入人類的食物中,為害不淺。
世界各國政府對日本政府的處理方式均予以譴責,日本漁業界及環保人士亦持反對態度:
1. 俄羅斯專家認為,向太平洋投放核汙染廢水,比向空氣中散發核輻射物質更危險,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可能需要數百年才能消除。
2. 綠色和平組織也對日本政府提出嚴厲批評,稱其出於成本考慮,未開發清除放射性汙染物氚的廢水處理技術,未將目標放在保護整個太平洋生態的長遠目標上。
3. 日本的行為給排放核廢料開了一個極其惡劣的先河,低濃度的核廢料或者低總量的核廢料可以隨便排放,此例一開,難保其他國家有樣學樣,化濃為稀、化整為零地將核廢料排放入海洋。
德國海洋研究機構Geomar
Helmholtz-Zentrum曾對核廢水擴散情形進行計算建模,結果顯示:廢水入海,初始輻射區域集中在日本海域附近,但逐漸擴散,最後將擴散至整個太平洋,甚至整個全球海洋。(附圖02、03、04、05)
附圖01 汙水儲水罐
附圖02 汙水排放初始情形
附圖03 汙水排放一個月的擴散情形
附圖04 汙水排放六個月(波及台灣海域)
附圖05 三年後
(汙水擴散至整個太平洋)
日期:2020-10-24 (圖片翻拍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