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9日星期三

閒話古蹟系列 (07) --- 二級古蹟台北公會堂 (中山堂)

中山堂歷史沿革與滄桑
1.      1889年,台灣布政使司衙門建成,作為台灣巡撫之辦公處所。
2.      18955月,布政使司衙門成為台灣民主國的總統府,但只維持十幾天。
3.      18956月,日軍在該處舉行治台始政式,並以該處為台灣總督府之辦公場所,直至1919年新的台灣總督府(今總統府)完工為止。
4.      19328月,日人為紀念昭和天皇登基,將布政使司衙門拆除,改建為台北公會堂,公會堂於193612月完工。(拆除之建物,台胞珍視,一部分搬遷至圓山,一部分搬遷至植物園。搬遷至圓山之建物,毀於颱風,現已不存搬遷至植物園之建物,即今之欽差行台。)
5.      1945年,陳儀代表國府於台北公會堂接受日本台灣總督安藤利吉之投降。陳儀隨即將台北公會堂改名為中山堂
6.      蔣中正來台後,中山堂成為召開國民大會、正副總統就職典禮及政府接待外賓之主要場所,直到陽明山中山樓落成為止。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即在此處接受國宴款待。
7.      1992年,中山堂以「台北公會堂」之名,被指定為國定古蹟 (二級古蹟)
中山堂的格局與現況
1.      中山堂寬60.5公尺,深113公尺,共有四層樓,建築面積約1,200坪,由集會堂與餐廳兩部分組成。
2.      「集會堂」分上下兩層,共有觀眾席2,056席,可播放電影,在19501990年代,為公教人員免費電影院所在。
3.      餐廳高三層,室內面積約424坪,除用餐場所外,尚有娛樂室、理髮廳、貴賓室及廚房等。

4.      中山堂現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掌管,經營方式為分廳、公開單日外包。因場地寬闊且收費合理,現為台北演藝界重要表演場所之一。
遠觀中山堂(右側大樓為台北市警察局 )

中山堂正面

中山堂正對面之台灣光復紀念碑

中山堂正門右側一角之台灣布政使衙門舊址碑

中山堂廣場
日期:2017-11-30

2017年11月26日星期日

閒話古蹟系列 (06) --- 二級古蹟艋舺龍山寺

艋舺龍山寺始建於1738年(清乾隆3年),為三進四合院之宮殿式建築,占地約1,800坪,坐北朝南,自中軸由外而內,依序是山門、廟埕、前殿、中庭、正殿、後庭、後殿,兩旁有左右護龍(或稱東廂、西廂 ),上有鐘鼓樓,後殿的後方設有餐廳,廟埕的左右兩邊設有淨心瀑布與噴泉水池。
前殿為11開間,分為三川殿、龍門廳、虎門廳,三川殿前有一對全台僅見的銅鑄蟠龍柱。正殿屋頂採歇山重簷式,四面走馬廊共42根柱子構成,殿內螺旋藻井全由斗栱相嵌構築而成。後殿屋頂亦採歇山重簷式,為典型佛、道、儒教諸神祇供奉處。
全寺屋頂脊帶和飛簷,由龍鳳、麒麟等吉祥物構成,飾以剪黏和交趾陶,色彩瑰麗,堪稱臺灣剪黏藝術之精華。建築不論是石雕、木雕、彩繪或格局樣貌,都非常精緻,展現台灣傳統寺廟之美,極具藝術價值。
艋舺龍山寺供奉主神為觀世音,另有神祇百餘尊,包括佛、道、儒三教重要神祇均在其內。香火鼎盛,信眾絡繹不絕,其中不乏海外觀光客。
1985年,艋舺龍山寺經政府公告為國定古蹟(二級古蹟)。艋舺龍山寺與南港故宮、中正紀念堂並列為國際觀光客來台旅遊必訪之三大名勝。


山門前之艋舺公園一景

龍山寺山門,階梯係寺前艋舺公園之一部。

廟埕左側之靜心瀑布。瀑布水流,高低不同,水量不小。

廟埕右側之噴泉水池。

龍山寺前殿 --- 三川殿

銅鑄蟠龍柱

左護龍上的鐘樓

右護龍上的鼓樓

隴山寺正殿

龍山寺後殿

精緻美觀的屋頂,燕尾翹脊與龍鳳彩飾。

整齊美觀的圍牆與走道
日期2017-11-27








閒話古蹟系列 (05) --- 二級古蹟大龍峒保安宮

保安宮始創於1742( 乾隆7),後經多次改建,發展成如今的大型廟宇。它占地3,000坪,是三殿三進式大廟。1985年,被評為國定古蹟 ( 二級古蹟 )
保安宮配合馬路開拓,現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為公園,有水池、龍穴、虎穴等多項景觀設施,以休憩、運動為主。後一部分為廟宇本體,分為前殿、中庭、大殿、後庭、後殿及大樓等部分,以拜拜為主。中庭兩側護龍,上有鐘樓及鼓樓。大殿主祀保生大帝(醫神 )後殿附祀神農大帝,兼及孔子與關公等。後殿最右為保恩堂,供奉歷代同安名人神位。大樓設有凌宵寶殿、大雄寶殿,供奉道家三清及佛家三寶佛,並設有圖書館。
整體而言,保安宮係三進宮殿式建築,重檐歇山屋頂,燕尾翹脊龍鳳剪黏,裝飾華麗,石雕木雕及彩繪均極精緻。
公園水池,造型美觀,景致優雅。

公園之龍庭

公園之虎穴

保安宮山門
保安宮前殿

保安宮大殿

保安宮鐘樓

中門的蟠龍八角檐柱為1804年之石雕作品。

保安宮大殿左側步道

後殿,中為神農大帝,左右為關聖及孔聖。
後殿之保恩堂,奉祀永安先賢神位。


保安宮後大樓

圖書館,有邊門可進出。頂樓為凌霄寶殿、大雄寶殿等
日期2017-11-27












閒話古蹟系列 (04) --- 二級古蹟欽差行台

台灣布政使司衙門及相關建築群,原坐落在今台北市延平南路中山堂處。其中欽差行台是1892(清光緒18) 台灣巡撫邵友濂為接待抵台視察的中央官員而興建的行館。
1931年(日本昭和6年)日本人為紀念裕仁天皇登基,將布政使司衙門拆除。台人不捨,將拆下來的建物,部分遷建至圓山,部分遷建至植物園。遷至圓山之建物毀於颱風,現已不存;遷至植物園之建物,即今之欽差行台。
現在位於植物園內的欽差行台,格式與原來的建物相仿,但格局小得多,現作為文物館(稱布政使司文物館)使用。
欽差行台建物屋脊曲線平緩,有短小的燕尾翹脊,室內空間採用高大的柱列,顯得十分肅穆而莊嚴。欽差行台是台灣目前僅存的前清閩南式官衙建築,極富歷史價值,於1985年被評為國定古蹟(二級古蹟)





日期:2017-11-26

2017年11月21日星期二

台北植物園漫步

2017717日,與十幾位大學同學到台北植物園閒逛,順便到孫運璿故居(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參觀,並在那兒(藝文小客廳)午餐。大家打屁閒聊,兩點多才散去。歸來把手機拍攝的照片整理了一下,poblogger,希望遠方的老同學也能分享美景,共享喜悅。


01.  緊接大門,一排高大茂盛的南洋杉,很有氣派,置身其中,讓人很有進入植物園的感覺。


02.  長長的花架,整齊的紅磚柱子,很是美觀,可惜缺乏綠葉繁花,有點美中不足。


03.  圓頂的溫室,靜靜地置身綠樹叢中,花環圍繞於前,晴空映照於上,顯得相當恬靜而美麗。

04.  欽差行台大門,平緩的屋脊,小小的燕尾,顯得相當樸素,只有那三對門神,才透露出些微華麗的氛圍。那兩根如旗桿式的椰子,高立門前,說明這是一棟歲月悠久的古蹟。(欽差行台是二級古蹟) ( 01 )


05.  欽差行台前院,植被茂密,綠圍修剪有致,步道對著廳門,與廂房搭配起來,顯得小巧玲瓏,迎向朝陽,非常恬靜溫馨。


06.  欽差行台左右迴廊均係木造,高大寬敞,三層窗戶明亮,拱柱暗紅色整齊美觀。整體而言,極其古色古香。


07.  欽差行台現作文物館使用,故左右廂房牆上掛滿文史資料。左廂房牆上懸掛歷史文物,右廂房牆上懸掛考古文物。慢慢欣賞,應該可以獲益良多。



08.  走出欽差行台,門前是一條長長的步道。高大的林木,斑爛的樹影,相當靜謐,半空中還掛著幾朵小花,美麗極了。


09.  欽差行台右側是台灣林業試驗所的林木標本館,通稱蠟葉館。裡面存有不少標本,很有看頭。


10.  離開蠟葉館,回頭觀看,在林木中若隱若現的欽差行台,飄渺有如仙境。置身畫中,不見其美;暮然回首,方知仙境。良有以也。


11. 佛里是法國人。他是一位佈道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植物學家,對台灣植物圖譜的建立,貢獻良多。1915年在花蓮進行田野調查時,不幸染病,客死台北。台人為感念他的奉獻,特在植物園豎立他的銅像,並刻牌簡介。這是植物園唯一的一尊銅像。



12.  初冬的荷花池,只見幾片荷葉在水上漂浮,顯得寂廖而蒼涼。這讓我想起古人的殘荷作:「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菡萏,音hàn dàn荷花的別名。秋風凋謝了碧葉,韶光老去了年華。蒼涼的荷池,還有布滿綠葉的明年;流逝的歲月,再也沒有回來的昨天。想一想,兩相對照,真是「不堪看



13.  南門町三二三這座日式房屋,小巧玲瓏,窗明几淨,是日人下棋、品茗的別館。後院布置尤具匠心,非常雅緻、美觀。




「註01」簡介欽差行台 --  台灣布政使司衙門及相關建築群,原坐落在今台北市延平南路中山堂處 ( 該處現立有舊址碑一座 )19328月,日人為紀念昭和天皇登基,將布政使司衙門拆除,改建為台北公會堂( 即今之中山堂 )日人拆除時,台人不捨,將部分建築遷至圓山,部分建築遷至植物園。遷至圓山之建物毀於颱風,現已不存;遷至植物園之建物,即今之欽差行台。欽差行台是台灣目前僅存的前清閩南式官衙建築,極富歷史價值,於1985年被評為國定古蹟 ( 二級古蹟 )

 日期 -- 2017-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