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本種植秈米(在來米),這種米煮的飯比較乾鬆,不適合日本人的口味。日本政府遂命人加以改進,經過10年的努力,終於育成適合日人口味的粳米(蓬萊米)。
擔任這項育種工作的是磯永吉和末永仁。磯永吉,日本廣島縣人,1886年生,1972年卒,享年85歲;末永仁,日本福岡縣人,1886年生,1939年卒,享年53歲。
台灣光復後,磯永吉留在台北,繼續擔任台灣大學農藝系教授,並兼任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技術顧問,直至1957年6月才以71歲高齡退休。磯永吉退休時,臺灣省政府為感謝他對臺灣農業的貢獻,決定每年寄送蓬萊米1,200公斤 到日本給他,直到他過世為止。(算是退休給付吧!)磯永吉的研究室,位於台大校園內,現已拆除,遺址有告示牌一面。(如下圖,翻拍自網路)
我們要順便一提的是,目前台灣生產的稻米已經過多次育種改良,與磯永吉當時的又已有相當改進。今日我們常用的稻米計有四大類,它們的名稱和主要用途,略如下述:
1. 蓬萊米(梗米)-- 我們三餐所食用者,以此類稻米為主。(米粒比較圓胖)
2. 在來米(秈米) -- 一般用於製作蘿蔔糕、米粉等。(米粒比較長)
3. 梗糯米 -- 一般用於製作肉粽、釀酒。(富黏性、米粒比較圓胖)
4. 秈糯米 -- 一般用於製作米苔目、碗粿和飯團等。(富黏性、米粒比較長)
日期:2017-06-17
聲明:我無意侵犯他人權益,如有誤踩紅線,請惠示,我願意表示歉意並更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